运管矩阵集成了物理实体和其数字化表现的框架,旨在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仿真技术,实现对实体系统的全面监控与优化。在这一矩阵中,物理层次和虚拟层次通过数据接口相连接,涉及到多个维度,如设备状态、运营效率、资源配置等。
浏览量
一、水库现状
目前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设施老化与管理不善,生态环境受损(泥沙淤积、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水资源调配不均与利用低效,安全隐患与调度难题,以及政策与管理机制缺陷。这些问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设施建设与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管理,提升安全与调度能力,并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以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背景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以实施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四全”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法治、责任制“四制(治)”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加强除险、体检、维护、安全“四管”工作。
三、运管矩阵方案
水利工程运管数字化系统,搭建了覆盖全市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和各类水库的运行管理矩阵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省市县每个区域、每座水库都拥有一套既统一功能又具备个性模块的矩阵展示场景,以集约高效的模式实现了水库运管矩阵数字化成果展示功能全覆盖。做到了“四全”“四制”“四预”“四管”,为水库保驾护航。
1、“四全”达到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
全覆盖:确保水利工程的监测和管理覆盖到所有关键区域和要素,不留死角和盲区。
全要素: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利工程设施等多种要素,实现多要素的综合监测和管理。
全天候: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在任何时间都能掌握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
全周期: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到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监测,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2、“四制”包括体制、机制、法治、责任制。
体制:建立健全水利管理的体制架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水利管理的有序进行。
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确保水利管理的高效运转。
法治: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水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水利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水利管理的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3、“四预”包括预报、预警、预演、预案。
预报: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水文、气象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为水利工程的调度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在预报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和水文事件进行提前预警,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预演:通过模拟和仿真技术,对水利工程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实际调度和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天气和水文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4、“四管”指的是除险、体检、维护、安全。
除险: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体检: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维护:对水利工程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安全:加强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5、配置硬件
渗压测站
位移测站
水位+视频测站